发布时间:2024-12-28 05:16:51 来源: sp20241228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陈惟杉
发于2024.1.15总第112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十片组件八片产自中国。”这是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图景中的真实写照。
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太阳能生产支出(约3800亿美元)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石油生产支出(约3700亿美元)。而其中,中国生产了全球80%的太阳能电池板、85%的太阳能电池和97%的太阳能硅片。这意味着,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占有绝对优势,成为全球当之无愧的第一。
绝对优势当然不是躺赢的,而是在不断“卷”的过程中塑造而来。2011年、2018年以及2023年,国内光伏行业均出现了周期性“探底”,“组件价格战”“产能过剩”一次次困扰整个行业。但同时,每逢行业低谷期,又总会伴随着新的技术突破。2023年5月,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曾公开表示,全球的光伏专利总共15万件,中国拥有12万件,占比全球80%以上。
“相比于已经经历几轮起落的光伏产业,锂电池产业只能说是刚刚开始经历周期的洗礼,未来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企业甚至会占据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全球市场份额。” 天津容百斯科兰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9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家企业中,有6家是中国企业。2023年1~10月,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40%。
“中国一定会将锂电池产能向世界输出,锂电池正在重复光伏所走过的路。从表面来看‘内卷’是残酷的,但是在‘内卷’中胜出的企业一定具备全球竞争力。”李积刚说。
“血拼”海外
2023年,中国光伏企业“卷”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海外。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将去年光伏产品出口的态势总结为“量增价减”。2023年1~10月,国内光伏产品出口量增加,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90%、72%、34%,但是同期出口额约429.9亿美元,同比下降2.4%。
出口额下降的背后是去年光伏产品价格的全线下滑,从上游硅料,至下游组件,无一幸免。
去年9月11日,欧洲光伏产业协会曾致函欧盟委员会,称高需求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链产能急速扩张,中国生产商竞争激烈,市场价格走跌,欧洲组件库存飙升,这场“风暴”导致欧洲组件价格跌至历史最低点——自年初跌去超25%,至每瓦不足0.15欧元(约合1.16元)。
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打“价格战”,组件降价刺激装机需求,企业又希望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抢占迅速增长的市场,类似情形正频繁在海外市场上演。
有龙头组件厂商中东非地区部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中东光伏装机容量仅占比全球不到5%,不足10吉瓦。“整个市场刚刚起步,今年1~8月中东光伏装机增速达到110%以上,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区域。2022年全年企业出口到沙特的组件仅1吉瓦左右,2023年仅一季度已经超过3吉瓦”。
不过他也坦言,因为中东光伏电站开发商中标电价低,加之项目规模大,容易形成规模化集中采购,而且实施跨度较大,甚至需要跨年来完成生产和发货。中国组件厂商正在这些项目上积极投标,也承担了上游硅片等原材料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如此竞争激烈也是为了在中东抢占更多市场,组件利润其实非常微薄”。
不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2023年开启的组件降价有成本下降作为支撑,并非一味相互杀价的恶性“价格战”。“没有哪一年像去年一样成本下降得如此剧烈”。
2023年上游硅料价格大幅下跌,从每吨二三十万元的高位降至每吨六七万元,意味每瓦组件成本下降0.6元以上。组件价格下跌源自产能扩张,特别是上游硅料产能扩张。吕锦标表示,硅料企业在2022年、2023年积极扩产,分别新增约60万吨、110万吨硅料产能。而据多家机构估算,2023年硅片、电池片、组件各部分产能都将超过800吉瓦,而如果各家企业规划产能落地,各环节产能甚至会超过1060吉瓦。
显然,这样的产能不只为国内市场准备。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感慨,对于任何一家光伏企业而言,海外市场的意义都不言而喻,龙头企业中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营收来自于国际业务。这也是去年中国企业开始“卷”海外市场的原因。
锂电池产业也在经历类似的历程。“锂电池产业基本以7年为一个周期,2020年年底,以特斯拉导入磷酸铁锂电池为标志,行业迎来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产能扩张,而当下行业正在穿越一个相对困难的周期。”天津容百斯科兰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积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锂电池价格至少还有30%,甚至50%的价格下降空间。
“这意味未来一两年锂电池行业会极度‘卷’,而企业则要拥抱‘卷’。”在他看来,“中国企业已经将除松下以外的日本企业‘卷’出市场,目前只能算是与以LG新能源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平起平坐”。
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产能过剩下,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产业链开拓海外市场的积极性会更高,特别是海外储能市场,预计在出口方面会有不错的表现。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2023年前11个月,国内动力和储能电池出口合计133.6吉瓦时,相较2022年全年翻了近一倍。
在动力电池领域,中企正在2023年迅速抢占海外市场份额,去年也被于清教视为收获期。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发布中国以外市场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能够反映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海外市场份额的变化情况。2023年一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市场份额为29.6%,同比提升6个百分点。
2023年1~10月,LG新能源、SK On和三星SDI三家韩国企业市占率下滑5.5%,正在被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蚕食市场份额,同期宁德时代海外市场占比已经达到27.6%,而去年同期仅为21.7%,已经与排位第一的LG新能源平起平坐。
高度竞争倒逼出的优势
成本竞争力极强,表现在光伏产业上,影响如同硬币的两面。一方面能在海外大杀四方,另一方面却在国内面临痛苦的价格战。
“近期光伏组件环节出现接近成本线1元/瓦的非理性价格,现阶段这一价格水平上,全产业链都难以盈利,大家基本都在勉强生存。”隆基绿能总经理李振国去年10月31日下午在公司第三季度业绩会上表示。
行业出清的过程必然痛苦,但这也被视为淘汰高成本与技术落后产能的必经过程。
吕锦标告诉记者,随着硅料产能在2023年迅速攀升,当年中硅料价格降至每吨六七万元时,一些年产一两万吨硅料的小企业便因成本原因停产。
“突破硅料环节的产能瓶颈后,中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吕锦标解释说,中国光伏产业优势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在成本上将其他区域甩开很远,即使是中企在东南亚布局的产能,生产成本也高于国内,其他区域更是在成本上没有竞争力,如欧洲组件生产成本仍然高达每瓦两元以上。
“这也是目前在海外布局产能面临的一个问题。如果只用于供应当地市场,产能规模必然难以扩大,不具备成本优势,国内产能之所以能够迅速增长,源于面对世界市场。全球市场还在逐步扩张,只是增速快慢有所区别,这也是对产能过剩问题相对乐观的原因。”吕锦标说。
有业内人士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外界无须过多担忧当下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下跌与行业出清。中国光伏产业的优势就在于产品性价比全球最优,这背后正源于产能相对过剩,产能达到实际需求的1.3倍才能促进优胜劣汰,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经历“三落四起”,没有个体企业被淘汰,无法塑造出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优势。
他向记者举例说,在2022年硅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薄片化,减少每瓦组件需求的硅料用量,使得当年组件价格甚至有小幅下跌。“只有高度竞争的环境才能倒逼企业革新技术”。
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选取更优的技术路线,这被认为是中国光伏产业如今在各个环节均占据全球八成以上产量的关键。吕锦标表示,2023年以TOPCon为代表的N型电池表现超出预期,光电转化效率得到提升,产线良率不断提升,而且成本控制得很好,基本实现与上一代P型电池同价。
与光伏产业成功的路径相似,在李积刚看来,通过产业政策培育国内市场,再以规模化不断降低成本,并持续投入研发迭代技术,最终塑造了锂电池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最为典型的便是如今中国企业在磷酸铁锂电池上取得的优势。动力电池主要有三元和磷酸铁锂两种,三元电池在能量密度上优于磷酸铁锂,因此车企往往优先选择三元电池,当时只有中国电池企业在生产磷酸铁锂电池,而日韩企业凭三元电池技术引领全球。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6月,三元电池装车量占比为72.8%,磷酸铁锂占比仅为25.1%。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不断退坡,电池成本权重逐渐增大。同时,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企业改进电池结构,提升电池系统整体能量密度,满足乘用车续航里程需求,最终打开了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应用空间。
2023年4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在一个公开论坛上说,中国企业几乎每家都有拿手的电池结构技术,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等,“磷酸铁锂好像是上帝专门留给中国人的电池”。
博弈欧美市场
对于光伏与锂电池产业而言,欧美都是重要的出口目的地,这源于其较高的毛利率。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光伏分会秘书长张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售价较高,短期内受两次对华“双反”措施、201和301等关税叠加以及反规避和强迫劳动法案影响,国外产品难以低价顺利进入美国市场。但中长期随着本土化生产的落地,企业会面临降本趋势以及价格竞争,高售价、高利润的市场局面会有较大变化。
但美国目前仍是毛利较高的市场。2022年,晶科能源毛利率最高的两个市场分别是亚太(以美国为主)和欧洲,分别达到14.34%和13.54%,而同期国内市场的毛利率仅为7.82%。
前述光伏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欧洲其实对组件价格的容忍度更高,例如2022年当组件出货价格达到1.9元/瓦时已经达到国内光伏电站的盈亏平衡点,但是以分布式与户用光伏为主的欧洲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更低。
同时,欧美也是面临较高贸易壁垒的市场。2011年之后,占八九成需求的欧美先后对中国光伏产品启动“双反”调查,所设关税最高超过200%,这对当时国内市场尚未启动的光伏产业而言可谓遭遇“灭顶之灾”。
此后,为规避欧美,特别是美国的贸易壁垒,中国光伏企业开始经营东南亚生产基地。目前,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达到9.5GW、44.2GW、42.4GW,后两个环节占全球总产能的8.5%左右。据统计,2022年,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四国贡献了美国八成以上的组件进口。
此后,中欧光伏贸易趋于平稳,但美国并未停止针对中国光伏产业设置贸易壁垒。
今年前三季度,隆基绿能的资产减值损失达30.92亿元,同比增长277%。“今年超30亿元的减值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发往美国的产品回运之后的减值。过去几年美国市场中,我们遭受了很严重的损失。”隆基绿能总经理李振国说。
2022年4月,美国商务部启动针对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的“反规避”调查,意在打击中国组件厂商以东南亚为跳板进入美国市场,但是当年6月便给予两年的“豁免期”,直至2024年6月。
“新增光伏装机是刚性需求,如果将中企在东南亚生产的组件排除在外,美国本土厂商难以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因此不得不进行豁免。”吕锦标表示,美国本土产能以First Solar的薄膜组件为主,在美国设有完整的产业链,但此前每年的产量仅为五六吉瓦,而以其去年三季度的财报核算,每瓦组件的售价在两元以上,但是同期中国企业出货价格已经达到每瓦1.2元~1.3元。
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对于今年6月豁免期结束后的形势预判相对乐观,“因为美国本土短期内难以找到可以替代的产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需求于美国而言是‘刚性需求’”。
“对于锂电池厂商而言,美国依然是海外市场中最大的单一市场,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美国也占据相当份额。中企自然不想放弃美国市场这块巨大的蛋糕,但是也看到美国希望通过IRA法案将锂电池产业链放在本土的决心。”李积刚说。
所谓IRA法案即2022年8月拜登签署的《削减通胀法案》,在这项法案中,美国政府将为每辆电动车提供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其前提条件是整车在北美组装以及电池组件关键原材料必须有一定比例在北美开采或者加工等。
2023年12月1日,美国再次明确IRA法案细则,2024年开始电动车若包含任何由受关注外国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以及2025年开始包含任何由受关注外国实体制造或组装的关键矿物,将无法获得税收抵免。
“目前中日韩三国企业在锂电池产业相对领先。美国一方面担心中企大面积赴美,另一方面也担心如果完全将中企排除在外,技术交流受阻,影响美国本土产品的竞争力。”李积刚告诉记者,当下中企也在“八仙过海”打通渠道。
宁德时代就在通过为北美工厂提供技术帮助和专利许可支持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2023年2月,福特汽车宣布,计划与宁德时代共同建立电池厂。其中,福特将会出资35亿美元,在美国密歇根州新建一座磷酸铁锂电池工厂,100%持有股权,而宁德时代将会提供技术帮助和专利许可支持。
2023年9月,受北美汽车工人罢工、IRA法案的多重因素影响,福特汽车曾透露暂时停止电池工厂建设。直到2023年11月,福特汽车宣布,重启该超级工厂计划,不过计划投资、产能和就业岗位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缩减,产能规模缩减到20GWh。
日前,福特汽车发言人明确表示,福特汽车公司在IRA法案和指南中没有看到“任何将我们与中国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的技术许可合作排除在补贴资格外的内容”。这意味着宁德时代与福特的技术合作,未被排除在新细则已生效的IRA法案补贴之外。
于清教表示,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美国市场的竞争环境确实不友好,但储能等市场还有机会。而在动力电池市场突围,除了在当地建厂之外,技术突围也是选择之一。从福特和宁德时代的合作来看,通过技术合作突围是可行的,但这一方式,更适合具有强大技术储备的头部企业。
如今,国内锂电池产业也在像光伏产业一样,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全球布局规避贸易壁垒。
竞逐下一代产业链
除去锂电池,美国希望通过今年生效的IRA,以补贴换取光伏产业链回流,从硅料到组件各环节提供补贴合计达0.17美元/瓦。
一些中国光伏企业也在2023年宣布了赴美建厂的计划,如晶澳科技官宣了美国两吉瓦组件项目,投资11.4亿元。隆基绿能也将与美国清洁能源企业合作,在美建设5吉瓦组件工厂。阿特斯计划在美国组件厂的产能也是5吉瓦。
不过吕锦标介绍,“IRA给出的补贴要求过于严苛,几乎要求从上游至下游的每个环节都在美国落地产能,一些州甚至提出玻璃、边框、支架等配件也要在当地制造。再比如美国对工厂的自动化程度亦有制约,需要达到一定数量的招工,方可获得补贴。补贴标准过于严苛必然影响产能落地,一些企业希望以组件厂试水,但是如果只有组件产能落地又难以获得补贴,最终因为没有成本优势变成‘纸上规划’”。
他提醒,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走出去”并非新鲜事,尚德2009年便赴美建设组件厂,但最终在2014年关闭,目前在海外比较成熟的产能基地便在东南亚。但是中企在东南亚扩产依然谨慎,因为其相比国内制造成本依然较高,相比于国内常见的大手笔扩产,中企在东南亚扩张1吉瓦的组件产能也相当谨慎。“中企都在走出去,除去考察当地市场是否成熟,还要通盘考虑各地贸易壁垒的情况。但是,很多海外产能布局还属于考察论证阶段,或是小规模试验阶段,短期内难以看到另一个海外光伏产业聚集地的形成”。
不过张森表示,虽然赴美国建厂在成本上没有任何优势,但为了应对多项法案设置的壁垒,光伏企业只能将硅片、辅材等产能外迁至海外,甚至将制造工厂建到美国本土,实现特定供应链输出特定市场,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光伏、服务全球”的本土化供给,以绕开关税等贸易壁垒阻碍。
前述光伏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不要低估欧美重建本土产业链的决心,中企保持优势的关键还在于技术持续迭代。
欧美正在加紧布局下一代光伏技术。2023年7月,瑞典太阳能公司Midsummer在瑞典投资的一家设备工厂获得欧盟创新基金3230万欧元的拨款,生产的设备将用于制备铜铟镓硒(CIGS)电池,这是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一种,早年的代表企业是已经破产的中国企业汉能控股。
不过Midsummer股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所使用的技术路线与汉能控股并不相同,当时汉能控股等企业采用“后硒化”技术路线,但最终败于良品率过低。“欧盟创新基金是欧盟的主权基金,3230万欧元并非‘投资’而是‘拨款’,意味其不占有公司股权,也不参与公司经营,后续还有6000余万欧元的拨款。2023年欧盟创新基金仅做出两笔拨款,另一笔便投向人工智能项目”。
意大利政府则给予Midsummer逾两亿欧元赠款,并提供应用场景,以换取产能落地。Midsummer位于意大利的工厂将于今年一季度投产,目前规划的产能是200兆瓦,意大利政府的赠款可以覆盖工厂八成的投资额。该股东告诉记者,铜铟镓硒电池目前正处在需要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的阶段,加之欧盟电价较高,有消化更高成本组件的空间。“而Midsummer很快会在法国落地产能”。
前述Midsummer股东告诉记者,欧美确实对于晶硅电池有所疑虑,一方面是中国在晶硅电池上的优势难以撼动,其有意设置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则是晶硅电池退役后确实难以处理。
李积刚也认为,对于锂电池产业而言,未来全球市场竞争的胜负手就在于技术,在锂电池的四大主材中,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确定性均较大,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正极材料,这也是决定电池容量的因素。可见的两种技术路线便是富锂锰基与磷酸锰铁锂,谁能在下一代正极材料上抢占先机,就有可能是下一个锂电池巨头,从而主导全球竞争格局。
每一次正极材料迭代,都伴随着新的巨头诞生,例如锰酸铁锂电池与索尼,三元电池与LG,磷酸铁锂电池与比亚迪。
磷酸锰铁锂并非磷酸铁锂简单的升级,会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削减成本,理论上比现有的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低10%~15%,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赛道。
李积刚表示,现阶段,磷酸锰铁锂电池一定会“上车”,只不过形式是与三元电池复合使用,即宁德时代M3P电池,规避其与下游在技术适配性上的短板。而纯粹以磷酸锰铁锂作为主材的电池“上车”可能还要等待1~2年,目前各家厂商,美国的特斯拉、法国的ACC、韩国的LG新能源等电池厂商都在发力磷酸锰铁锂电池。
在李积刚看来,目前各家厂商都在争夺磷酸锰铁锂的应用上的风口,一旦突破其与下游技术适配的问题,并且能够降低成本,其会横扫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国外企业想与中国企业在磷酸铁锂电池赛道竞争已经不再可能,难点并非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而是除特斯拉以外,都难以像中国企业这样产出集聚竞争力的高性价比产品。”李积刚说。
“美欧都想复制中国的打法,通过产业政策培育本土产业,但是在中国已经占得先机的情况下,很难再将其成功复制。”李积刚分析,因此美欧更多将目光投向下一代锂电池产品,“希望在磷酸锰铁锂、固态电池等技术方向上扳回一局”。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刘阳禾】